English

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

1998-04-08 来源:光明日报 金家富 我有话说

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进入本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已有47个,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则已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不到1.5%。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

当前,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投资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源,就是要实现教育投资多元化,二是节流,就是要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事实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两方面问题都存在,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部分闲置,而民办高校是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最好载体。

民办高校筹集办学经费主要是四个渠道。一是学费收入;二是社会赞助;三是政府补助;四是校办企业创收。其中,学费收入是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学费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又是一种教育投资。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已是四万亿储蓄存款;全国城市居民家庭户均有2万元的存款;部分大城市和东南沿海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地区,人均储蓄已逾万元。全国已有一定比例的家庭可以动用储蓄作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在我国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已悄然掀起一股教育投资热,已初步具备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的条件,教育投资已趋向于多元化。

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应用市场经济的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民办高校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符合,因而,在办学过程中充满了活力,这一点,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立信,解放前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会计专家潘序伦先生创办的民办高等院校,而且办得卓有成效,得到海内外一致首肯和好评。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上海财经学院,1980年趁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新复办,虽然已变为公办,但是仍然保留了民办高校的模式,走的是改革的路子,提出的办学宗旨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有偿录用”。18年来,已逐步形成了民办高校办学形式活、规格多、投入少、效益高、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学校的经费70%靠自筹,办学规模越办越大,从1980年复办时300余名学生发展到1997年已达1万1千余名学生(含中专生),增长了36倍,而教职员工只有500余名,专任教师人均学生数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专科学校的2.6倍,师生比1∶60。此办学效益在上海是独一无二的。18年来培养了5万名各种规格的财会人才,遍布全上海及部分省市,而且毕业生都是过硬的,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大众化高等教育,应从扩大规模起步。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因资金不足,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微乎其微,离大众化相差甚远。笔者假想,如果举办一批办学灵活的民办大学,势必大大加快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程。而这一突破是完全符合党的十五大精神,“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也应当多样化。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